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于超教授解读“黄山飞羽精灵”

发布者:宣传部发布时间:2025-10-24浏览次数:83

10月17日,由共青团黄山市委、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及黄山市少工委联合主办的“科技之光 耕读讲坛”青年科学家进校园系列活动第二期,在百鸟亭小学热闹开讲。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于超教授担任主讲人,以“黄山飞羽精灵:鸟类识别与生态守护”为主题,用生动有趣的科普讲解,带领现场小学生走进黄山鸟类的奇妙世界,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探知自然、主动守护生态的种子。

作为“科技之光 耕读讲坛”深化生态科普的重要实践,本次讲座延续了首期“科学性+趣味性”的核心定位,结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精心设计内容。于超教授聚焦黄山本土生态特色,筛选15种黄山常见鸟类作为讲解重点,乌鸫、红嘴蓝鹊、白头鹎等“黄山常客”通过图文、故事形式逐——“登场”。不同于传统理论灌输,他采用“特征识别+生活习性”的双维讲解法:介绍乌鸫时,既展示其黑色羽毛、黄色喙部的关键标识,又分享“清晨枝头鸣唱、地面跳跃觅食”的行为特点;讲解红嘴蓝鹊时,以“红蓝配色+长尾姿态”的视觉记忆点为切入,补充“护巢反击”的趣味习性,让抽象的鸟类知识变得鲜活可感。每种鸟类介绍后,于超教授还抛出互动问题——“白头鹎的白毛像不像小帽子?”“遇到乌鸫能去抓吗?”,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,现场笑声与掌声此起彼伏,完美契合“耕读讲坛”“寓教于乐”的理念。

除传授“认鸟”知识外,于超教授更紧扣“科技之光 耕读讲坛”、“学科实践赋能生态保护”的目标,结合自身研究经历传递生态理念:“黄山是鸟类的重要栖息地,它们能控虫、传种,让自然更有生机。但栖息地破坏、人为伤害正导致部分鸟类减少,我们既要认识它们,更要守护它们的家园。” 通俗的话语将“保护鸟类即保护生态”的认知深植学生心中。

作为学院深耕鸟类生态学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专家,于超教授学术储备深厚—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,在《Avian Research》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多篇论文;教学与科普经验丰富——主讲《动物学》时善用案例激发兴趣,担任“飞羽鸟类保护协会”指导教师,已依托“科技之光 耕读讲坛”筹备思路,在黄山市图书馆、各小学开展科普讲座10余场,用专业力量搭建青少年与自然的桥梁。

讲座尾声,学生们意犹未尽地传看鸟类科普书籍,该校老师表示:“讲座既丰富了课外知识,又培养了生态意识,期待竞彩app排行榜‘科技之光 耕读讲坛’活动进校园。”此次第二期讲座,不仅让小学生系统掌握 15 种黄山常见鸟类识别要点,更将生态保护理念融入青少年成长认知,延续了首期“青年科学家进校园”的育人初心。

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将继续依托学科优势,推动 “科技之光 耕读讲坛” 系列活动常态化开展。邀请竞彩app排行榜青年科学家走进校园,以自然科学为纽带,引导青少年探索生态奥秘、践行保护责任,助力 “绿水青山间的飞羽精灵” 灵动永续,让科学精神与生态意识代代传承。

撰稿:王秋阳;摄影:牛嘉琪;责任编辑:沈平平;审核:万志兵 赵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