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皖浙交界处的山水画卷中,碧绿澄澈的新安江静静流淌。这里不仅是“千里江山图”的实景地,更是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“新安江模式”的实践地,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地。在这项开创性工作的背后,有一支默默奉献、科技报国的教师团队——新安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团队。他们以“时代楷模”黄大年同志为榜样,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新时代的育人传奇与科研担当,秉着扎根地方、依靠地方、服务地方的理念,承担起新安江流域的水生态保护工作。
甘为人梯 育生态英才
作为高校教师团队,他们始终牢记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,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资源,构建起科教融合、产教协同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。团队负责人万顺利教授创新提出“课堂、实验室、野外三位一体”育人模式,打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困境。
课堂上,教师们生动呈现环境科学前沿进展,以巧妙比喻将晦涩知识通俗化,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前沿科学并非遥不可及。在实验室与野外,则侧重实操指导。野外考察时,教师手把手教学生采集水样、操作仪器,分析新安江水质变化;实验室里,他们又与学生并肩作战,深入探究各类数据背后的科学问题。同学们感慨:老师不仅传授知识,更让我们体会到环保人的责任与使命。我们是以准职业人的身份,在解决真实的社会问题。

这种“真环境、真问题、真需求”的沉浸式教育,让学生既掌握扎实理论,又锤炼实践能力。团队始终秉持立德树人理念,培养了一批批专业功底扎实、家国情怀深厚的生态人才。如今,从这里走出的学生已成为行业骨干,在各地生态环境监测站和环保企业发光发热,其中每年受益学生超过400人,在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逾50项,实现了从“学理论”到“会创新”的跨越。
科技赋能 守一江清流
守护一江清水,不仅需要热情,更需科技的硬核支撑。团队聚焦水生态领域难题,开展了一系列前沿创新研究。
在基础研究方面,团队深入揭示了新安江流域氮磷等污染物的源-汇关系及生态效应,为精准溯源和靶向治理奠定了理论基础;在技术研发层面,团队成功开发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、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拦截等多项关键技术,有效降低了河流污染负荷;在智慧管控领域,团队借助大数据、模型及卫星遥感等技术,搭建起新安江流域水环境预测平台,实现了对水环境质量的实时监控与智能研判。

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,团队将科技力量转化为治理效能,为新安江的“健康”保驾护航。同时,团队积极与黄山市生态环境局、环境科技企业等开展产学研合作,在实际项目中不断优化技术,切实解决环境问题。

扎根野外 践行科研报国
团队深知,科研不能纸上谈兵,必须扎根实践。他们将新安江流域作为野外大课堂,常年组织师生开展实地勘察与水质监测,培养师生发现问题、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。万顺利教授常说:我们的实验室不在高楼大厦里,而在新安江的每一段河道、每一条支流、每一座山间。他深耕水污染控制领域,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项,发表论文30余篇,获授权专利10项,曾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。

无论酷暑寒冬,团队成员始终坚持在一线,采集水样、监测水质、解析污染物迁移规律。秉持“扎根黄山、依靠黄山、服务黄山”的理念,他们面对流域环境复杂、跨省协调难等挑战,不仅积累了丰富的野外数据,更建成了一支多学科交叉的高水平科研队伍。目前团队拥有市级技术创新中心与校级重点实验室各1个,设备总值超800万元,涵盖环境、生物、遥感、地理、生态等多学科方向。近年来,承担国家级与省部级项目30余项、企业横向课题20余项,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,获授权国内外专利10余项,多项成果为新安江—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提供了关键智力支持。
精诚协作 筑绿色梦想
团队的成功离不开强大的凝聚力和协作精神。资深教授甘为人梯,倾囊相授;青年学者勇于探索,敢挑重担。大家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,形成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。

他们牺牲了无数节假日,将心血倾注于新安江的青山绿水。这种淡泊名利、无私奉献的品格,正是黄大年精神的生动写照。他们守护的不仅是一条江,更是一种精神,一个竞彩app排行榜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生动实践。
新安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团队,是一面旗帜,更是一种力量。他们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,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高校教师的理想追求与责任担当。在推进新安江水质持续改善的征程上,正是这样一群“生态卫士”的默默坚守与创新求索,让我们对清水绿岸、鱼翔浅底的美好未来充满信心。
撰稿、摄影:陈然;责任编辑:赵睛;审核:万顺利 汪家庚



